2月18日,泰國前總理他信獲得假釋。這位曾兩度出任總理、泰國最具影響力也是最有爭議的政治人物之一再次被世界的聚光燈籠罩,受到熱議。
對此,專注中國—東盟合作研究的東博智庫對他信獲釋后,“他信經濟學”是否會產生新的,更強的影響作了探討分析。東博智庫此次分析并不過多討論他信身上所帶的政治屬性,而是對這位有著專屬經濟學名詞——“他信經濟學”的領導人在獲釋后,會否對中泰投資合作產生影響進行探討。

“他信經濟學”時代
除了是一位受人矚目的政治家之外,他信在經濟領域更擁有不斐的成績,在任泰國總理期間,他所推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成功帶領泰國走出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實現了經濟持續增長。
他信出生于富裕的商人家庭,1982年創立西那瓦電腦服務與投資公司(Shin Corporation),一年后,他從尋呼行業中窺見了商機,于是斥巨資獲得了泰國國有電信企業公司20年的運營權,其中還包括一項衛星計劃,這一決定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此后,西那瓦集團基本壟斷了泰國的通訊市場,他也在90年代中期就以230億泰銖(約合46億元人民幣)的身價成為泰國首富。
在商界成功的同時,他信開始進軍政界。1998年7月他信創立了泰愛泰黨。在2001年1月的大選中,泰愛泰黨獲勝,他信當任泰國第23任總理。此時,泰國正處于亞洲金融危機后經濟復蘇階段,這一時期, 泰國貧困人口擴大, 外資對泰國經濟控制加強,在泰國經濟和競爭力迫切需要恢復的背景下,“他信經濟學”誕生。

泰國歷史學家、作家和政治評論家尼迪(Nidhi Eoseewong)及阿馬爾(Ammar)分別于2001、2002年正式使用了他信經濟學(Thaksimmics)一詞,用以指代他信 2001~2006年任泰國總理期間實施的一系列經濟政策。
他信經濟學是雙軌制戰略,其第一軌道是東亞經濟模式,即以制造業出口為導向的戰略,第二軌道則通過對農村和農業部門的支持刺激泰國國內的需求。而泰國政府2004年8月發布了《直面挑戰:經濟政策和戰略》的白皮書,可視為他信經濟學官方闡釋。其政策措施包括:
在這些經濟政策的帶領下,泰國經濟進一步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他信政府執政的第一個任期內,經濟開始全面復蘇,2002~2006年經濟增長率分別達到5.3%、7.1%、6.3%、4.6%和5.2%,是亞洲金融危機后經濟增長最為穩定高速的階段,泰國不僅提前還清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43億美元的債務,股市和房地產業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發展成果。
被繼承的“經濟遺產”
2006年9月19日軍事政變后,他信長期流亡異國,親他信的泰愛泰黨和人民力量黨先后遭到憲法法庭解散,為泰黨在2008年末選舉中也宣告失利,而反他信的民主黨執政地位則日趨穩固。由此,他信在政局上雖然仍有影響,但影響有限。
不過,他信經濟學并沒有隨他信政治生涯的終結而結束。
盡管反他信的軍政府和阿披實政府認為他信經濟學以迎合民意為宗旨,缺乏全面考量,衍生出貧民債務大量增加,缺乏有效的預算管理,缺乏危機的應對能力等問題,但事實上,在具體經濟政策方面,他們都沿襲了他信經濟學經濟的政策思路,部分政策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例如,素拉育軍政府(2006年9月—2008年1月)經濟政策中保留了他信經濟學的30泰銖醫保、鄉村基金和一村一品等政策措施;阿披實政府(2008年12月—2011年8月)的經濟政策更是被普遍解讀為是他信經濟學的翻版, 甚至有親他信勢力表示要向阿披實政府收回版權。
更不必說一脈相承的人民力量黨和為泰黨了,人民力量黨府( 2008年2月—11月)在其執政期間恢復了90%的泰愛泰黨經濟政策。

2023年9月開始執政的為泰黨賽塔政府目前提出的“1萬泰銖(約合2054元人民幣)數字錢包計劃”,向所有16歲及以上泰國人的數字錢包發放1萬泰銖以刺激消費與他信通過提高基層收入擴大內需的基本理念也相符合。而賽塔力推能解“馬六甲航道困局”的“陸橋項目”,早在2001年,他信就為此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進行對克拉運河的可行性研究,并提出了一個長約120km的運河方案。
此外,他信在經濟領域的影響不止限于在泰國,流亡在外期間,他還接受了柬埔寨政府的任命,成為時任柬埔寨首相洪森的經濟顧問。

對中泰投資合作的影響
近年來,泰國經濟競爭力持續疲軟,經濟發展速度低于東盟地區平均水平。疫情后泰國經濟復蘇同樣低于預期。
泰國詩納卡琳威洛大學社會系教師西瓦蓬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眼下泰國各界更多地期待他信獲假釋后能幫助賽塔政府走出當前的經濟困境,提振經濟,希望他不會打破當前各方政治勢力的平衡。
2月18日他信獲釋后,泰國現任總理賽塔稱,對他信獲釋感到高興,但目前沒有計劃與其會面。賽塔說,他信不會再參與政治,但他是一位有見地和受歡迎的領袖,如果他準備提供建議,政府每個人都愿意聆聽。
賽塔具有著與他信從政前相似的經歷,是泰國商界老人、房地產大亨。目前,賽塔政府提出了多項刺激經濟措施,包括刺激消費、解決生活成本危機、吸引外國投資等。
“中泰貿易投資聯合研究”課題組在2022年發布的《中泰貿易投資聯合研究》顯示,從投資產業的分布來看,2019~2022年中國對泰國投資最多的是金屬制品、機械和運輸設備類產業。對中國投資者而言,他信會在泰國之后的經濟決策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十分重要,但目前泰方希望在基礎設施建設、綠色能源、電動汽車制造業、數字經濟、旅游領域吸引中國投資者的大方向不會偏離。

來源:東博智庫
撰文:李紅婷 黃怡哲
Copyright 2006-2013 廣西中傳傳媒有限公司 桂ICP備14000177號-1
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0186號桂ICP備14000177號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