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一直是緬甸過去半個多世紀實現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直到今天,電力短缺問題依然困擾著緬甸整個國家,讓經濟發展變得舉步難艱,工廠企業走向停產停業,民眾生活質量一降再降。緬甸電力行業究竟面臨怎樣的前景?緬甸還要這樣“免電”下去嗎?
缺電拖累緬甸
對于緬甸來說,電力緊缺似乎像一道無形的枷鎖,始終束縛著無數工廠、企業的生產和各地區民眾的生存。
2023年,世界銀行(以下簡稱世行)曾用“一直呈螺旋式下降趨勢”來形容緬甸自2021年以來的電力行業狀態。世行表示,緬甸發電量一直在下降,導致電力供需缺口不斷擴大。仰光、曼德勒和內比都等主要城市面臨停電,而全國各地的工業區都在準備應對嚴重的停電和燃料價格飆升。
央視新聞也報道稱,不僅仰光、曼德勒這樣大城市的電力供應無法得到正常保障,在大多數偏遠地區,民眾依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飯靠柴火、點燈靠蠟燭的無電古樸生活。
此時此景的緬甸,電力供需的缺口已愈發明顯。
目前,緬甸電力能源部發布信息明確表示,現在電力供應只能達到需求的50%。具體來說,緬甸每天能生產的電力約為2800兆瓦,但全國對電力的需求卻在5443兆瓦左右。其中,產出的電力46%供應仰光,16%供應曼德勒,38%供應其他省邦。
從現有的電力供應結構來看,水力、天然氣發電等是緬甸電力的主要來源。但是,每年四五月份,緬甸都會因長時間陷入旱季而產生連鎖反應:河流流域水量減少,導致發電量不足。旱季也是電力需求的高峰期,電力供應因此跟不上需求。
2024年4月以來,緬甸由于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經歷了罕見的極端高溫天氣,用電需求大幅增加,電力缺口增大,多地每天的供電時間已被迫縮減到不足6個小時,很多農作物面臨減產。“停電導致我無法用抽水機灌溉莊稼,而且家里也不能正常做飯。”當地村民溫堂無奈于緬甸停電給他帶來的煎熬。
不過,旱季缺水也僅是導致緬甸電力短缺的冰山一角。真正讓緬甸深陷電力危機的,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當其沖的,是政治與經濟不穩定這一核心問題。自2021年初緬軍方接管政權以來,地區發生的武裝沖突造成電力基礎設施受損,影響了緬甸整個輸電系統的穩定性。法新社報道,由于電線遭受襲擊,水電站約有350兆瓦電力損失,89座高壓電線塔被摧毀。牽一發動全身,政局的動蕩也讓外界投資者信心下降。在資本外逃,跨國公司紛紛撤離的背景之下,緬甸電力行業的發展跌落低谷。
除此之外,能源結構與供應單一也是緬甸停電的成因。依賴水電和天然氣發電的緬甸,由于天氣變化和天然氣供應不足,發電站的發電量往往無法達到預期水平。而緬甸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又相對滯后,更加無法有效的去彌補能源結構的不足。
再者,電力供應短缺也暴露了緬甸在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上的漏洞,電力分配嚴重不均衡就是其中的體現。這種分配不均衡情況使得停電現象在一些地區更為頻繁。
政府的掙扎
事實上,緬甸政府面對電力緊缺問題一直在做掙扎,也想出了很多解決辦法,其中不乏加強自身電力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尋求外部力量的幫助。不過,這些方案對解決緬甸的電力危機來說有沒有效果,還有待商榷。
面對被頻繁炸毀的電力設施,緬甸只能一邊修補一邊重建。除了開展修復高壓電塔,當局還加大對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這包括建設更多的發電站、改善電網設施等,以提高電力供應能力。
另一方面,為合理使用有限的電力,緬甸全國大范圍地區會采取限電措施,以分區分組按時段輪流供電。一開始,像仰光、曼德勒這樣的大型城市,每天停電的時長從最初的數小時延長至8小時最后超過12小時,到最后演變成隨時拉閘限電,停電時段不分白天或夜晚。
甚至有民眾反映,“每天來電時間不多,電費卻沒有減少。”
同樣,緬甸還依靠國際社會的力量來解救本國電力短缺的困境。
半島電視臺稱,在這場不斷升級的電力危機中,中國似乎正在介入。2023年,緬甸從中國進口電力同比增長了一倍多。同年,由中國企業投資開發的緬甸中部光伏項目群實現并網發電,并網容量160兆瓦,年發電量3.42億度電,可滿足緬甸100萬戶農村家庭用電。另據美聯社報道,緬方近期甚至考慮重啟擱置已久的由中方投資建設的密松水電站。
早前,俄羅斯駐緬甸大使也曾透露,兩國已經就允許按照俄方的設計在緬甸建設核電站的文件達成共識。目前,雙方只需要舉行系列專家級磋商,就可以開始確定實施項目的時間表。
在吸引外資方面,緬甸國家投資委員會稱,過去3年成功批復了12.15億美元的投資額,這些資金將精準地注入國家迫切需要的電力領域。截至2024年3月,包括新加坡、中國和泰國在內的53個國家和地區在緬開展投資,電力行業的投資額位居首位,其次分別為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緬甸國家投資委員會表示,這是緩解當前電力緊張局勢的做法。
更壞還是更好?
緬甸原國務資政昂山素季曾說:“照明不僅代表有了電,更意味著有光明前景”。“黑暗”中的緬甸何時才能真正迎來一束光,我們不得而知,但總的來說,緬甸的電力危機確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問題,需要政府、私營部門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來解決。
世行指出,緬甸電力行業面臨的許多挑戰都是結構性的、根本性的,與政治不穩定、沖突和宏觀經濟條件有關。這些挑戰不能輕易通過短期措施解決,需要采取長期措施并在長期適當規劃的基礎上穩步推進。
一方面,現在緬甸的電力行業基礎設施存在巨大缺口,如果不改善投資環境,就無法解決這一問題,而當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又使緬甸投資環境進一步惡化。這樣看來,緬甸電力發展實則陷入了惡性循環中。另一方面,由于難以調動發電和上游天然氣勘探的資本投資,緬甸電力供需缺口將進一步加劇。加上人力資源的限制,維持輸配電網絡的正常運行也并非易事。從中長期來看,這些因素可能會使緬甸電力行業的處境更加糟糕。
基于以上論述,緬甸電力行業或將繼續面臨重大挑戰。而要維持目前的電力供應水平,當局除了要在政治上恢復穩定、提高電力行業的財務可行性以及恢復外國投資者的信心外,還要從風能、太陽能等多元化能源開發、基礎設施改善和維護以及電費管理和監督等方面入手,妥善解決缺電的問題。
按世行數據,2021年緬甸的通電率(占人口的百分比)只有72.5%,位列東盟國家倒數第一。但緬甸政府卻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全民通電,盡管目前距離該目標的實現看起來仍有距離,不過每個人都在期待這一天盡早到來。
來源:《中國東盟商界》雜志
文:鐘霜霞?
審定:黎 敏
Copyright 2006-2013 廣西中傳傳媒有限公司 桂ICP備14000177號-1
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0186號桂ICP備14000177號 版權所有